如何看待互联网的流量?

互联网流量史1994年-2001年:搜索为王

1994 年,中国开通 64K 国际专线,1996 年深秋,瀛海威公司的成立白是中国互联网的标志性事件流量。这几年间出现的互联网公司,迄今被人熟记的只有网易、搜狐、新浪、腾讯、阿里和百度,业内人或许还能记得天涯、猫扑、西祠等盛极一时的 BBS。

互联网彻底沸腾,门户、论坛、网游……..几所有的玩家都在设法扩充人流量,个人站长们遍地都是,一人一台电脑就能做一个网站运营流量

如何看待互联网的流量?  流量 第1张

流量?">

2005 年,百度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搜狗、爱问等群狼环伺,李开复带着“谷歌”走进中国,阿里获得对雅虎中国的控制权流量。这一年张小龙加入腾讯负责 QQ 邮箱,张一鸣成为个人站长的千分之一,王兴创业做了校内网。这一时期,谁拿到搜索入口,谁就掌握互联网流量的命门。

2010年-2011年:微博转移

2010 年后,中国智能手机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的上网用户将阵地从PC转移到手机,无数的创业者看到瓜分新流量入口的可能流量

微博”出现一度以暴风般的速度席卷整个互联网,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百度纷纷加入战局流量。这一时期,周围所有的人,在各种场所,都拿着智能手机划拉微博信息流的50条信息,最早从微博冒出的大 V 和“十万个冷笑话”生活类账号。

小米抓住微博红利期,刚出头的两年,频繁地在微博上通过短信息发动产品、提示软件更新、收集用户反馈、处理用户投诉等,而江小白将品牌传播最好的部分即酒瓶子和酒身上的金句在微博以图片和短文为主进行传播,匹配用户媒体使用习惯流量

2009 年之后,谷歌在中国渐露败绩,爱问、雅虎和搜搜逐渐没落,百度联盟在 2011 年“三大跨越”,从搜索时代进入开放时代,在移动互联网奠定了持续增长的基石流量

2013年-2016年:微信上线

2012 年 4 月,微信推出朋友圈,出于猎奇心理,开始人们发朋友圈的概率比微博高,慢慢地,内容同质化严重,朋友圈的效率降低流量。再过 4 个月,为解决朋友圈营养不够问题,微信上线公众号。知识和文章铺天盖地地涌来,2014 年到 2015 年间可谓是公众号风口,每个人手机里密密麻麻保留了许多。与其同时,微博的效率在逐渐变低,并且内容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最后变成娱乐和热点新闻的主阵地。

如何看待互联网的流量?  流量 第2张

流量?">

在公众号发展过程中,知识付费成为用户转移朋友圈和公众号时流量变现,典型代表就是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流量。罗胖子用 60 秒的心灵鸡汤语音,在段子类内容中脱颖而出,毕竟用户正在变懒,时间正在碎片化,而注意力已不再集中。

随后,他不满足于同一种内容形态或内容深度,相继推出系统性图书介绍内容,得到 APP,线上专栏课程,延伸“得到大学”流量。这种内容上的完美迭代,对应媒体形态的演变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CNNIC 数据,2013 年到 2016 年间,中国网民数量三年间仅增加 1 亿人,远低于此前 20 年的增速,但是承载流量的业态变得丰富,除微信、微博外,淘宝、今日头条等数亿用户的超级 App 诞生流量

BAT 长期把持中文联网世界的流量入口,名单上更慢慢加入了今日头条、美团和滴滴等独立的 APP流量。如头条广告收入从 0 到 100 亿,仅用三年。

寡头分流,数据孤岛,信息围墙等负面效应四起,流量越来越贵,创业成本只增不减,对于广告主们来说,投放成本的提高要求更为严苛的投放精细度流量

凭“饭票”领取流量

传统互联网红利的结束,正逐渐改变人们的流量观念,相比于早期赤裸裸的流量争夺,流量的精细化运营变成新的主旋律,2018 年之后,腾讯、阿里、百度和字节跳动相继拥抱小程序,被视为打破数据孤岛和信息围墙的破解之道流量

基于超级 APP 的流量引导不同于 2010 年时的垄断者形象,微信在小程序、公众号上开始流量扶持,将社会流量分发给更多的创业者,引导线下零售,给创业者更多机会流量

如何看待互联网的流量?  流量 第3张

流量?">

基于交叉裂变的流量生态目前而言,支付宝小程序已兼容于淘宝、钉钉、高德等阿里系的 APP,百度智能小程序的做法更彻底,与爱奇艺、快手、58同城等建立开源联盟,并落地于非百度系的 APP,试图打破 APP 林立的流量闭环流量

流量的本质

互联网在进入中国的第 25 个年头,作为“数字地基”的流量,在不断重构自己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角色扮演流量

20 多年来,中国互联网的流量一直处于总量井喷的状态,PC 普及到网络普及,再到智能手机普及,4G 普及再到 5G 入场,链接入口越来越多流量

近五年间,网红电商、新零售、无人零售、社交电商、小程序电商、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短视频、会员电商等互联网热门词汇频发流量。这些热词似乎变成解决流量问题的方法论。

一个人一天 24 小时的时间是有限,全社会上网的总人数也有限,人群注意力早已饱和,公众号关注几百个,短视频平台推送连篇累牍,但真正想点开的内容,一个也没有流量

阅读量逐篇下降流量。偶然点开一篇,也是被耸人听闻的标题所驱使的猎奇本能所加载。各大互联网平台依然热热闹闹,但从炮制热点的策划,到社区信息的用户,互联网上的每一端,都透露着疲惫。

选择越多,人们的注意力越无法集中,入口越多,注意力也就越分散流量。互联网的流量资源,本质上是人群注意力和用户时间分配的转移。

服务用户才是王道中国用户开始变成熟了, 在此背景下,精细化运营、管理成为互联网企业比拼的重点流量。用户,他们不是一个IP地址,是一个人,有温度、广度,涉及到吃穿住用行各个方面。消费者从流量时代进入用户时代。

野蛮生产的时代已经过去、纵然还有流量红利、使这些流量变现的难度也大大增加、比如社区团购、社交电商、这是互联网流量的最后一公里流量。不是为服务用户的商业模式的互联网产品注定走向灭亡。

上一篇:国内流量是什么意思啊?
下一篇:什么叫quot流量quot?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