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院士的“钢铁人生”;42年前来长沙求学记忆犹新

姜涛院士的“钢铁人生”;42年前来长沙求学记忆犹新  姜涛 第1张

工作中的姜涛院士(右二)姜涛。图/受访者提供

他长期和钢铁打交道,38年时间,带领团队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姜涛。今年,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姜涛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9年,安徽淮北16岁的少年姜涛,踏上列车,前往之前从未去过的湖南长沙姜涛

此行,他是去求学姜涛。他的学校是在岳麓山脚下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他学习的专业是“团矿”——即使在因煤矿闻名的淮北,这个专业很多人都摇头说“闻所未闻”。

42年过去,曾经的淮北少年,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涛。这是他与钢铁“纠缠”的42年。他的工作,很多人可能一下子并不能了解。但因为他的贡献,我国的钢铁从“吃饱”迈向了“吃好”,品质大幅提升。

12月2日,中南大学北校区,姜涛院士向潇湘晨报记者诉说起了这42年的“钢铁人生”姜涛。故事的开端,就是踏上前往长沙的列车的那一天。

少年去了一个“小专业”

1977年,高考大门重新打开,无数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姜涛

两年后,成绩优异的姜涛接到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团矿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姜涛。如前文所述,即使在因煤矿而闻名的淮北,这个专业很多人都“闻所为闻”。

“当时这个专业知名度低,周围没几个人知道姜涛。”姜涛院士并没有向记者描绘收到这个“小专业”通知书时的心情。但他清楚记得中学老师鼓励他的话语:“中南矿冶学院不错,在岳麓山下,风景也美。”

就这样,16岁的少年姜涛收拾好东西,从安徽坐火车来湖南的学校报到姜涛

在很多的新闻报道中,姜涛院士都比较喜欢谈到“老师”姜涛。42年前中学老师鼓励他的话,他记忆犹新;42年后得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自己的老师”。

时光依然回到42年前姜涛。16岁的姜涛,在炎炎夏日,搭上了前往长沙的火车。“我记得路程有1300多公里,绿皮车,学生票半价9块。”姜涛抱着打包的布袋子,因为没有座位,一直站在过道中间。跟着火车颠簸一夜,直到有人腾出位置,喊他“过来挤一挤。”

到了湖南,学校带给他不少惊喜姜涛。“果然和老师说的一样,树林环抱校园显得格外宁静。”姜涛笑着再看一遍身旁的校园。在这里,许多像他一样的“追梦人”迎来命运的拐点。

成为一名“钢铁院士”

发展钢铁产业,原料是基础,精料是关键姜涛。然而我国铁矿97%以上为低品位难处理资源,当时精料生产技术十分落后。

1983年后,姜涛开启了对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团矿精加工与短流程冶金研究姜涛。这听起来有些晦涩,实际上,为中国钢铁工业提供“精粮”就从这出发。

在中南大学北校区球团扩大试验室里,由于要把铁精矿粉放到圆盘造球机里造成小球,需要不停滚动姜涛。姜涛的手掌宽而厚,中指和无名指关节不平整,以前做科研时,他的指甲缝里常塞满矿粉,每天要洗很多次手,做完实验头发都是硬的,鼻孔也会变黑。“这些不怎么介意,条件已经算好了,我们更在意的是科研的好奇心和技术的更新换代。”

有学生评价姜老师,他是一位“钢铁院士”姜涛。因为他从来不考虑熬过多少通宵,做过多少实验。

他的钢铁人生还会继续

11月底,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管委会拜访姜涛院士姜涛

姜涛院士对前来探望的人士说:“从1979年来到中南大学,我在湖南已经度过42年,生活和工作都已经和湖南密不可分了姜涛。”

他认为,低碳绿色生产是钢铁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姜涛。下阶段,他与团队将继续深耕“高效低耗清洁钢铁生产”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支持长沙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为湖南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如今,58岁的姜涛两鬓已些许花白,他神情淡然,对潇湘晨报记者说:“尽管科研道路上可能充满了荆棘,但总相信千帆过尽后就能收获热血结局姜涛。”

他的“钢铁人生”还会继续姜涛

潇湘晨报记者李琼皓长沙报道

上一篇:笑神姜涛翻车?被同学举报偷税漏税上千万,本尊开直播自证清白
下一篇:装疯卖傻无底线,嘻嘻哈哈没营养,网友苦姜涛久已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
请先 登录 再评论,若不是会员请先 注册